标题摘要内容
潞安太阳能:持续保持全产业链优势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1-03-03 | 116 次浏览 | 分享到: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虽然近几年涉足光伏行业的玩家倍速增长,目前光伏市场产能过剩,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光伏补贴下调等一个个难关,潞安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潞安太阳能”)不气馁,选择苦练内功,为的就是在行业内一路保持技术领先,产能只增不减。潞安太阳能没有只盯着电池产品、组件这些“小蛋糕”,而是积极调整市场策略,充分利用电站建设这一平台,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为有效化解企业产能打下基础。

  春节期间,技术人员仍奋战在生产一线。图为潞安太阳能硅棒出炉。王丰 摄

  潞安太阳能从组建投产之时,采用的就是垂直一体化产业模式,从硅棒(硅锭)硅片到光伏电池片,再到太阳能组件,一链供应一链,全产业链生产。“保证全产业链优势持续不断,就要从各个环节创新突破,除了技术上不断研发提高,在生产环节也需要提高效率保障质量。”潞安太阳能质检部部长韩燕旭带领《中国电力报》记者参观生产车间时提到。

  优化生产结构降本增产能

  近几年,潞安太阳能专注于生产环节的各个细节突破技术难关,增加效益降低成本,技术人员在各个环节都竭尽所能地探究如何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在拉晶车间,主管技术员辛玉龙介绍说,他们通过研发多次加料和连续拉晶工艺,将单炉投料量从设计产能120公斤逐步提高到了280公斤。意味着,以前单炉只能拉制1根硅棒,现在能拉制2根。进而推进了单位时间产能提升,综合成本也降低了。每次拉晶加热到1500摄氏度的高温,需要热场,现在一次热场就能生产两根硅棒。从一根到两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每次加料的配比、位置、形状、尺寸、母合品的掺杂,加料时机的判断以及过程参数的控制、调整,都要精准掌控,容不得丝毫偏差。目前,他们已试验成功,一年可节约成本720万元。

  铸锭生产车间与拉晶车间一样,这里的技术人员也致力于容量的提升。在原有设备不增加的情况下,将元器件取出,合理归置,重新设计了炉内容量,单炉从之前的600公斤提高到了850公斤以上,生产的多晶硅锭,从以前的25块增加到36块,同样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产能,降低了综合成本。

  经由切片车间生产的200微米的高品质薄硅片,在过去10个小时可切割2100片,为了改善效率,通过优化结构线工艺和加长主辊,现在不到7个小时就能做到切割2600片。而在切片过程中,浆料是必不可少的,成本还很高。这种浆料是把切割液和硅粉混合配比而成的,用过的浆料可再回收,分离,重新利用。过去潞安太阳能还未掌握分离的技术,则需要把回收的浆料运往外地去分离。为了降低时间和物流成本,技术人员自行研发了在线回收系统,回收的浆料不用再出“远门”。

  核心技术革新 保持领跑

  电池车间是太阳能最高端、最核心的技术所在地。清洗制绒区、扩散制结区、镀减反射膜区,都不断有新的技术革新,电池车间主任李艳芝介绍说,在丝网印刷环节,变正背背工艺为背背正工艺,提高了电池片主栅线的高宽比、转换率,一片约提升0.2%的转换率,并将3个1.6毫米的主栅,改进为4根1.3毫米的,这样使电流更容易集中,提高转换率0.1%。拿高效多晶电池来说,2014年潞安太阳能高效多晶电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高达18.66%,最高达到19%,到2016年实现19.2%的转换率,单片电池平均功率约4.53瓦。不要小看这个0.2%、0.1%的提升,每提高0.1%,都是极不容易。按太阳能现有产能计算,每年就可增加销售收入近千万元。“所以,在光伏电池市场,拼的就是转换率,哪家公司提前进步一点便能在技术上领跑,且能产生不错的效益。”韩燕旭说。再来看另一个降本增效的工艺,从正背背工艺改为背背正工艺的试运行过程中,技术人员们“脑洞大开”,把质检环节和最后的选片环节做了个简单的颠倒,直接省去了购置翻转机的成本。这样的革新案例真是数不过来。

  最后的组装环节,怎么“保护”电池片是核心内容;怎么提高良品率,是重中之重。进入车间时,记者注意到很多工作台上没有人。韩燕旭解释说,那都是淘汰的工作台,现在市场对产品的品质要求高,以前靠人工焊接,人工抬放电池片,质量有偏差,易造成片子的破损、压弯。因此上了焊接机、排串机等设备,不仅用工人数减少到之前的一半不到,在对设备的高度调节、启动、转向、顶升速度等各个指标、参数上都进行调整和磨合,现在组件的良品率也能达到95%以上。

  工艺设备持续升级改造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7年潞安太阳能为了保证签约的各项目的产品供应,仍将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全面推进工艺设备升级改造。顺应市场的高要求,大力推进新产品研发升级,2017年计划改造或增加100兆瓦福禄克寻找身边隐形英雄活动临近尾声 静待更多伟大工程师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