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夜景照明总体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 2023-05-08 | 183 次浏览 | 分享到:

资料提供方:杨贇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以下简称“世博公园”)是基于世博会原址的基础上兴建的特大型城市中央公园。其景观风貌设计以“造山、引水、成林、聚人”为策略,将山、水、城、人等因素有机融合,形成了风格多样、体验多元的公园景观。对于其夜间光环境的营造,是提升园区服务于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在以人为本、凸显文化特色、创新体验的目标引领下,如何将这类面积大、载体丰富、空间多样的景观空间进行光环境的营造,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设计理念

世博公园地处上海核心城区,不仅是一处可供观赏游憩、服务周边市民的公共绿地,更是部分承载了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功能——一个开放共享、功能高度复合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职能,同时它也是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主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念的延续。

世博文化公园面积规模约187.7公顷(含已建成的后滩公园23公顷),包含有道路、广场、绿地、建筑、水体、雕塑、桥梁等多种载体,既有国外样式景观与建筑,又有典型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可谓种类多样、风格多元。空间维度上有高低起伏的山水地形差异、时间维度上跨越了从钢厂到世博会园址再到城市公园的功能变迁。这都给照明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保持整体效果的协调一致的前提下,突出各个功能板块之间的差异与特色;如何将丰富的文化性与城市公园的功能进行结合。最终,整个园区的夜景设计立足公园特点、面向未来发展,提出了“山水城相依,生态夜公园”的设计理念,它凸显了本项目在光环境营造上的两大特色:

(1)风貌特色:即将上海城区内山水相依的这一稀缺的风貌资源进行予以强调,在夜间利用明暗互衬、空间借景等手法,突出城中有山水、山水在城中的视觉效果。

(2)环境特色:公园地处上海核心城区,周边高楼鳞次栉比,对岸徐汇滨江夜景璀璨。

以自然风貌为主体的世博公园则在喧闹繁华的黄浦江边保留一处相对静谧、闲适的空间。尤其在夜间,采用了相对低照度、低密度、低污染的策略进行设计,力图给栖居于公园内的动植物一个更加自然生态的环境,尽量减少人工光环境对其的干扰。同时,相对疏朗而幽暗的光环境则提供给市民以安静、放松、雅致的康养夜空间。




三大特色

(1)经典、多元的文化之光

世博园区既有代表了中国江南园林特色的“申园”、又有体现欧洲四国文化魅力的世博会四大保留场馆、以及彰显当代建筑设计与技术水平的温室、马术谷以及大歌剧院等新地标建筑,彰显了“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的精神,凸显了文化艺术风格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从照明的表现上,力求通过光影呈现出各流派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特色。

(2)淡雅、静谧的暗夜之光

世博公园旨在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放松、贴近自然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在繁华的都市中营造一隅生态平衡、物种多样的绿色空间。因此在整个光环境格调上力求淡雅清新,较少使用彩色光、动态光等效果;同时在整个亮度水平上,在保证通行安全的前提下,维持了相对静谧、低照度的整体效果;在光污染控制上,主要的功能型照明灯具都使用了截光型配光的灯具产品,尽量减少天空逸散光的产生。

(3)别致、生动的艺术之光

公园在夜间保持整体上淡雅的格调前提下,在局部的节点上通过一些特殊的光照效果,打造了若干别致生动的光影作品,突出光文化、光艺术的魅力。这些光影节点丰富了夜间游览公园的体验感和趣味性,让市民在轻松的夜游旅途中不断能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活力。




设计策略

(1)架构清晰、重点突出

世博公园的面积相对较大,路网交错,加上夜间可游玩时段相对有限,所以光环境营造需要有选择、有组织、有主次地进行设计。根据公园内各景观载体的特点和道路分布,从总体的夜景观架构层面,提炼出“一核、两带、三馆、四星”的夜景观空间格局。其中:

● 一核:指中心湖和温室为中心的公园核心夜景区,形成公园内部的重要夜景风貌观赏核心。这一区域包含了星光草坪和湖区、音乐之林、江南园林、世博花园等多个局部景观风貌区,风格多样,观赏性、游览性强。照明设计重点凸显多元化的公园夜景,打造动静结合、多维丰富之“湖光魅影、交相辉映”的光环境体验。

● 两带:即滨江夜景带、高架夜景带。

滨江夜景带属于黄浦江夜景的一部分,成为公园临江的夜景展示面,包含后滩改造区和后滩拓展区。夜景效果充分与黄浦江其他段夜景风格相协调统一,保证滨江夜景的连续性与特色。夜景照明以体现歌剧院为核心,堤岸、码头、树木景观等组成了连续水岸线。打造“浦江连接、惬意风华”的滨水夜景观特色。

高架夜景带紧邻南北高架,形成公园面向城市的主要夜景展示带,包含马术谷、双子山、舞动广场等区域。夜景风貌重点凸显对双子山山脊的描绘,形成城市中山的写意光影表达。整体营造出“潋滟山水、大意大美”的城市生态夜景天际线。

● 三馆:即新建的三个地标性文体博览建筑——歌剧院、马术谷以及温室。每个建筑在形体上都各具特点,是建筑夜景中的重点呈现元素。

● 四星:在世博会原址中,矗立着原法国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俄罗斯馆四个保留场馆。建筑照明体现建筑特点,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通过这一夜景观架构体系的建立,园区夜间照明的层次关系、重点展示载体得到明确,为后续的具体设计进行了方向上的规划和指引。

(2)意山映水、以白当黑

山水相依、移步易景,是世博公园的一大游览特点。考虑到夜间游览时间相对较短,难以到达所有区域,但又需要体现风貌特色。因此在夜景观的设计中,对于山、水等体量大、感染力强的风貌载体的凸显成为重点。

对于山的表现,采用了中国画中“以白当黑”的手法,利用大面积的黑天空为画布,仅对山脊及上山主路进行了光影的呈现。形成了在城市黑天空背景下的几道流畅而自然地光影白描,化繁为简,突出意境。对于水的表现,则是加强滨水第一界面的树木及桥梁的光照设计,利用水面倒影,将水、岸、天等不同界面进行了区分,形成了自然、闲适、雅致的水岸线夜景。

(3)分级而治、集成简约

作为园区照明重要的组成部分,道路功能性照明在园区整体照明系统中占比较大,是本次设计的重点之一。道路照明体系的设计秉承着分级而治、生态高效、集成简约的原则进行。首先根据道路的等级和宽度,分别采用不同的灯具样式。形式上力求简洁现代,性能上要严控天空逸散光的数量,减少天空光污染程度。具体如下:

对于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型照明灯具——集成式高杆庭院灯,采用了多灯头、多设备集成简约的设计理念,灯具高度分为7米和10米两类,分别布置在不同宽度的道路上。每杆上有4~6个灯头,能兼顾道路照明、树木景观照明以及局部的场地艺术氛围照明。同时灯杆上还根据不同点位需要集成安装有音响、摄像头、显示屏等设备,体现了现代、集约、高效、低碳的理念和趋势。

(4)交互智能、绿色夜游

整个园区在游客体验和运维管控方面,体现出智能互联、创新交互的特色,以形成日后高效管控、惠民健康的创新夜游智慧高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对接5G,以光照系统为基础营建智慧管控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组建照明智慧管理系统。将照明管理系统整合进入园区整体的智慧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更加高效、精准、灵活地实现对整个园区照明运营情况进行监控和调节。

● 建立实时可调的智能光照控制体系,实现精细化、智能化运营。在园区整体照明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根据进园人数、按照不同日期、时段实现精准化的开关灯管理,更加的节省能耗、降碳减排。

● 关注健康,营建乐活、健康、环保的惠民夜间公共活动聚地。在局部空间(如双子山),从夜游体验、安全性、生态性等目标出发,通过参数化设计,形成光影效果与人的移动轨迹相交互的智能夜游体验。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形成世博文化公园的创意新名片。




结语

对于特大型城市公园,光环境设计不仅仅要从夜景的观赏性入手,同时要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打造智慧运维环境等层面综合考量。世博公园夜景照明的设计实践,通过设计理念的独特性、设计策略的全面性、产品技术的高效性等几个不同层面的努力,对于上述课题做出了一次的有益探索。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1862197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