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摘要内容
苏州河虹口段沿线夜景照明提升设计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 2023-06-15 | 464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 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新老城市风貌在风格的传承、环境的协调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品质提升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夜景风貌设计同样面临着新旧融合与协同的问题。文章通过苏州河虹口段沿线夜景照明提升的设计实践,从亮度、光色、光照手法、技术手段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于城市滨水界面的景观照明设计进行探讨,重点对光环境的融合、新老城区风格的过渡、多层次夜景规划、既有夜景观的创新提升等环节进行重点研究,并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城市更新  城市照明  环境融合  苏州河虹口段

引 言


  以上海为代表的国内一线城市,在历经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后,逐步从规模化、粗犷型的开发建设模式向品质化、精细化模式转变。尤其在中心城区,随着土地供应量的减少,城市更新类的建设量逐渐增加。针对这一新情况,《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有“城市更新是上海未来发展转向内涵增长的必然选择”的明确表述,肯定且直接地传达了城市更新类设计实践将成为上海城区以后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工作内容。作为分项规划对于总体规划地贯彻与响应,2017年颁布的《上海市景观照明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存量,适度发展”的上海市城市照明建设发展的总体策略,要求在总量增幅不大的前提下,优化存量夜景载体。这将成为未来一个城市发展周期内,城市照明设计要面临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作为中国城市照明建设的先行者,上海的城市照明风貌建设一直起着引领和标杆的作用。经过30余年的逐步更新迭代,以外滩、陆家嘴区域的黄浦江沿线的滨水城市夜景照明带日趋成熟与完善,不仅成为代表上海的城市风貌名片,在世界范围内也闻名遐迩。因此,在这一区域及周边再进行城市夜景照明的提升与改造,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苏州河作为上海的一条母亲河,历史悠久,于外滩处汇入黄浦江,见证着上海的历史。外滩端的苏州河口对面是以东方明珠为标志的陆家嘴建筑群,这一区域是上海最重要的两条水系的交汇点,也汇聚了老外滩、陆家嘴、北外滩等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景观集群。上海市于2019年启动了苏州河全线的景观照明提升设计及建设,率先进行设计并实施完成的就是苏州河虹口段沿线,长约900m的滨水建筑、绿化、堤岸的夜景提升工作。这一区段正好位于厚重、高雅的老外滩历史夜景风貌带与现代、时尚的陆家嘴城市夜景风貌带的双重包围之下。如何既能和周边光环境取得协调,达到共荣共生,又能突出自身风貌特色,形成差异化光环境亮点,是设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01
现状与目标

1.1  载体特色

  如图1所示,苏州河虹口段位于苏州河从外白渡桥至河南路桥区间河道的北侧,全长约900m,这一段虽然不长,但是具有明显的特色。

图1  苏州河虹口段区位图

  (1)毗邻黄浦江,关注度高。该段滨水界面位于两水系交汇处,黄浦江夜景观带中的地标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处在交汇点上。苏州河虹口段沿线不仅是苏州河的起点,是整个苏州河景观照明带的起始段,又是当游客在陆家嘴对岸观景、坐船游览黄浦江、在外滩沿线楼宇较高位置观景等重要观赏点均可看到的夜景观界面;既是黄浦江夜景在浦西段纵向延伸的一个主要展示面,又是苏州河夜景游览的龙头。

  (2)河道弯曲,视角多变。该段900m的河道,于中部四川路桥处有一个较大的弯曲,因此,在不同视角、不同方向上看,景致的层次和主要载体在不断变化。这对设计提出了挑战,即需要针对多变的视点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保证在每个主要视点下的夜景观都能有较好的呈现,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转换效果。

  (3)历史保护建筑聚集,风格多样。这一段河岸滨水的第一界面建筑虽然不多,但伫立着在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上特别有代表性和年代感的历史保护建筑,也展示出不同年代建筑特色鲜明的风格与韵味,如表1所示。这些楼宇无论从其历史文化价值还是景观观赏价值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提升改造需要同时兼顾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管理要求、内部使用需求、景观观赏需求等多个方面。

表1  沿河重要历史保护建筑一览

  (4)景观界面层次丰富。虹口段的滨水界面,从垂直层面上可以分为3个层次:①堤岸层面,主要包含堤岸及沿岸绿化;②滨水第一建筑界面,即直接临水的建筑楼宇立面;③楼宇天际线,即虹口城区的建筑形成的高低远近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其中,楼宇天际线组成比较复杂,既有离水岸较近的高层楼宇,也有向虹口城区纵深方向上耸立的若干楼宇,而且是新老混杂、风格各异。

1.2  目标及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区域要求,对于这一滨水界面夜景的设计的目标,总结为以下3点。

  (1)整体上融合与协调。从城市尺度上,与老外滩、北外滩的各自特色和风格相匹配,充分融入这一区域既有的夜景环境。

  (2)观感上有序而丰富。聚焦到虹口段局部的夜景效果,针对其视角、层次多的特点,利用明暗冷暖形成层次明晰、细节丰富的视觉体验。

  (3)技术上简洁而高效。针对大量的历史保护建筑,结合建筑特点,采用尽量简洁的解决方案,减少对历史保护建筑的影响及破坏,同时兼顾高效节能。


02
策略与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成上述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斟酌推敲,最终制订出以下3个设计策略,并在设计全过程中贯彻执行。

2.1  亮度:以视角为依据,主次协调

  在考虑滨河建筑表面亮度值时,主要从视角这一角度进行考量,从几个重要视角进行层级的分析并确定。

  (1)江上视角,即从黄浦江游船或浦东滨江岸边观赏人民英雄纪念碑,如图2所示。这是一个诸多游人经常能看到的夜景观赏视角。在这一视角下,夜间火红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成为整个视野的中心及重心,为了凸显纪念碑的核心地位,临近苏州河口的沿线建筑立面的亮度应低于其亮度水平,建筑表面亮度控制在20cd/m2以内。同时,照明方式应以简洁大气的效果为主,以突出重点,不造成视觉中心的转移。

  (2)桥上视角,即站在“网红”景点——外白渡桥上沿河道向西观览,如图3所示。外白渡桥是苏州河上知名度最高的一座桥梁,因此游客众多。在这个视点观览苏州河夜景,于虹口段沿线需要处理好的是滨水第一建筑立面和后面第二层次高层建筑立面亮度层次的区分度问题,前后有较好的亮度区分,才能形成一定的空间景深和层次感。解决方案是减弱第二层次高层建筑立面中下部的表面亮度。因为第一层面的建筑高度一般在80m以下(如上海大厦高76.7m),所以在前后两个层次建筑在垂直方向的交接区域会形成较大的亮度差异,提升前后的层次感。同时,要保证第二层次高楼顶部的亮度水平,以形成清新鲜明的夜景天际线。


图2  从陆家嘴方向望向浦西滨江的效果示意图

图3  从外白渡桥西望苏州河夜景

  (3)河上视角,即沿河道方向从西向东观赏的夜景效果,如站在河南路桥和乍浦路桥上东望,如图4、图5所示。在河道上由西向东行进过程中,随着河道蜿蜒,视角不断变化,画面的重点和中心也不断在变化。站在河南路桥上的视角,需要解决的其实还是沿河第一立面与后面建筑的层次问题,再向东从乍浦路桥上东望,远处的陆家嘴的地标建筑——东方明珠、上海中心等就成为画面中心。由于东方明珠、上海中心等楼宇本身带有较为丰富的色彩、动态照明的效果,已经足够吸引视线,那么作为近景的虹口段楼宇立面,照明效果坚持以单色、简洁大气的风格为主,以静雅稳重衬托活力时尚,形成鲜明对比。

图4  从河南路桥东望苏州河夜景


图5  从乍浦路桥东望苏州河夜景

2.2  色温:以环境为依据,新旧有别

  色温是光环境的定调师。纵观该区域的色温使用情况,每个区域都各具特色。老外滩历史建筑群普遍使用的是低色温(2200K、2700K、3000K等),突出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北外滩沿江区域,色温从西向东呈现出由低色温(2500K、3000K)向中高色温(4000K、5000K)变化的趋势,而对面的陆家嘴则以中高色温为主。色温的差异化使用与对比如图6所示。

图6  色温的差异化使用与对比

  根据这一光环境现状,苏州河虹口段的建筑照明色温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设计:

  (1)按建筑特点区分,历史保护建筑采用低色温(2700K、3000K),以取得与老外滩历史建筑群、北外滩西侧建筑等一致的光环境氛围;

  (2)按位置区分,临河第一建筑立面拥有最多的展示面,采用低色温(2700K、3000K),从而与对面老外滩建筑群风格相协调统一。位于北外滩纵深区域的建筑,尤其是接近北外滩商务区的建筑,则采用高色温(4000K、5000K),从而与北外滩东段现代化新兴商务区的风格定位相融合。

  如果个别建筑的位置在采用上述两种策略时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则以第一条优先。

2.3  技术:原拆原建,凸显特色

  根据前文所述,虹口段的沿河建筑中,历史保护建筑较多,出于对建筑文化历史价值保护的考虑,对已经安装有照明设备的历保建筑,采用原拆原建的方法进行提升,如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等,如图7、图8所示。对于这类原拆原建的建筑照明,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灯具数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效果;设计方案必须克服原来设备数量不足、位置不当等先天条件不利的困难,这对灯具的光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针对历史保护建筑进行照明提升设计时,为了尽量减少灯具的安装数量,保护建筑外立面的原貌,应优先对最能体现建筑特色的部位进行重点照明,如一些欧式建筑的檐口、柱头、山花等。通过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细节的照明,体现建筑本身的年代感以及艺术价值,同时解决因灯位安装限制,而无法整体进行照明呈现的问题。


图7  上海邮政博物馆


图8  中国证券博物馆

2.4  体验:优化存量,品质创新

  漫步在苏州河虹口段的步行空间,除了悠久的建筑立面,沿街还有一些既有的景观载体,如大型的绿雕、围墙、雕塑、绿化等。这些景观存量的照明现状要么缺失、要么破损,不尽人意。因此,针对观赏尺度相对较小的步行街道空间照明,采用了优化存量的方针,以效果创新为目标,提升光环境品质,凸显区域特色。

  具体设计中,通过研究既有景观存量的特色,结合现有照明设施,取长补短,设计方案同时兼顾艺术性、经济型、可行性等多个维度。以北外滩东大名路上的大型绿雕为例,在保持原有绿雕形态和海鸥形发光雕塑的前提下,采用激光星光投影灯,在绿雕立面投射出如梦如幻的星光闪烁的效果,如图9所示。在夜晚为绿雕披上一层艺术化的光影特效,使其显得更加灵动。整个优化设计灯具安装数量少(3套星光投影灯)、对原有景观载体影响小(采用远距离投射),达到了经济美观的效果。


图9  东大名路绿雕夜景


03
结束语

  近年来,以上海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光环境的建设,已经逐步从大开大建到精细化的迭代升级建设阶段。在对既有城市光环境的优化升级过程中,设计上既要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更要从城市整体光环境的规模和视角下,审视其适合的身份、氛围及效果呈现。对于原有环境及文脉的解读与尊重,对于具体项目特色的表达与凸显,是需要兼顾和平衡两个重要因素。城市光环境的形成,既有空间上的主次轻重,又有时间上的新老传承。空间和时间维度的有序与持续是城市更新类照明设计面临的新要求与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传哲.治理视角下城市更新的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0.

[2]孙晓红,张晓迪,白杨灵子.城市广场绿色照明的情感化设计研究: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北京,2019:119-120.

[3]马铖超.城市景观照明市级控制中心的设计思路[J].光源与照明,2018(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