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首钢 六工汇 工业遗产 场所精神 照明设计 间接表达 文化 视觉梯度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以下简称为首钢园区)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与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交汇处,在地理区位、空间资源、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上具有独特优势[1]。2022年2月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给世人带来一场冬季的运动盛宴。在冬奥会的自由滑雪项目中,中国队不仅屡创佳绩,也让作为比赛场地之一的首钢园区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钢园区在北京冬奥会上的华丽转身,为城市更新中工业遗产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又一套成功的范例,其中三高炉博物馆、大跳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夜景迅速成为新一代“网红打卡地”。这些极具典型性的建构筑物照明通过鲜艳的主题彩色光,明亮的灯光布置,结合演绎灯光和动态投影等手段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首钢园区夜间光环境的视觉第一梯队。关于这类工业遗产夜景的戏剧化塑造和重点照明的直接性呈现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与应用案例,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夜景光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常数量更多,分布更广的次重点建筑群,在系统性的夜景规划限制下,如何进行文化的间接式呈现却鲜少有提及。本文尝试以首钢六工汇地块为载体,借助场所精神理论,探讨间接式的照明手法结合载体特征共同营造的夜景联想,实现区域文化软植入的可行性。
诺伯格·舒尔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了“场所精神”这个概念,表达了由于人所处的年代、地区、成长经历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气质;场所或建筑也因其功能、条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时间和空间共同构成了场所的必要前提,而特殊的历史事件赋予了场所区别于其他空间的内在气质,即所谓的“精神”[2]。场所精神是主观意识空间和客观存在空间的融合,通过设计上的组织和梳理,利用视觉手段和空间体验去唤醒人们的共同记忆或者创造一种对于过去的想象,用具象的形式创造情感寄托。场所价值是源于人们对于环境的感受与认知,以及人与建筑之间的良好互动,进而形成独特的历史感与场所感[3]。场所因为其特别的“故事”而有了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被人感受到,就产生了价值。
场所设计的关键在于营造精神和传递价值。于首钢而言,历史遗留下来的建构筑物就是最佳的精神载体,诺伯格·舒尔兹表达了“物”对于场所精神构建的重要性,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我们的文化审美,尤其是诗词文章当中就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表层意思是一个人在喧嚣热闹、灯火辉煌的元宵之夜,寻找着“那人”的情景。而内在含义则是表达作者遗世独立的精神世界。这种以情景烘托内涵,塑造多重意境的表现形式,是中式审美的精髓所在。词中的“灯火阑珊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烟火将熄的地方,一种是灯火稀疏的地方。无论哪一种,
表达的都是绚烂景观之下,幽暗低调之处,恰如本文所关注的领域,与我们所讨论的场所精神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场所精神是由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等具体的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组成了“环境的特性”,亦场所的本质[4]。以视觉为主的精神塑造,往往需要一套通用的沟通语汇,使欣赏者能读懂设计者提供的暗示。因此,首钢园区的更新设计中,内敛低调的表现形式以及多重意境的中式审美意趣就成为打通客观存在空间的视觉表现与主观存在空间精神符号的关键。
由于人类生物学上的趋光特性,在光环境中组织亮度、色彩、动静关系的梳理行为自然而然地拥有了引导人们观察顺序、激发联想的功能。首钢园区的工业遗产,浓缩了首钢的历史变迁,是夜景设计文化植入的源泉与图腾。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在《下塔吉尔宪章》中提出工业遗产是带有可研究性质且具有文化输出性的产物,具体包括建筑、机器、坞、厂房等早期具有生产功能的遗址[5]。首钢就是典型的工业遗产建筑群,知乎有一篇写首钢的文章,作者江婧怡对于首钢的描述,笔者认为能够形象地表现出首钢给人的印象:长安街的最西端、城六区的边缘,隔着永定河与郊区门头沟对望,北京市区内实在少见这样一大片生猛的、使人渺小的高炉和烟囱。那几乎已经是20世纪的回忆,作为“非首都功能”,工业连同着工业奇观,早已向北京市外疏解[6]。首钢园区因为与现今北京市区的“格格不入”,而拥有了独特精神。
图1 六工汇场地光环境
图2 部分夜景亮度数据(单位:cd/m2)
首钢前身为北洋政府在1919年创办的官商合办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后称石景山钢铁厂,是中国第一座国有钢铁厂。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民族重工业的代表,追溯其历史,不难发现首钢的发展史其实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缩影,其演变侧面反映了中国工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7]。当国家需要发展重工业,首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时,首钢园区是热火朝天的炼钢基地;当首都职能调整,2008年奥运会需要一片“蓝天”时,首钢园区搬离北京,留下一片萧瑟遗址;当冬季奥运再次选择北京时,首钢园区抓紧机遇,焕发新生。
总结下来,营造首钢场所精神的关键要素是:炼钢、使命感、秩序感、萧瑟空置、冬奥、运动、新兴业态、重获生机。首钢园区中的典型工业遗产是炼钢主题的直观载体,冬奥会主题更是利用画面来直观表达,新兴业态和生机则以广告、店招、室内陈设的方式得以直观呈现,而相对抽象的使命、秩序、萧瑟显然需要一种更加婉转和内敛的表达载体。
首钢六工汇位于首钢园区北区的核心地块内,“六工汇”的名字源于《礼记》,“六工”指的是六个主要工种,寓意着匠人精神,也寓意来自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和背景的人;同时“六”也暗指项目的六个地块;“汇”则是汇聚、聚集,寓意创意的火花在这里聚集、碰撞。六工汇坐拥多元的人文情怀和商业元素,西临石景山、五星级香格里拉大酒店、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北有秀池、三高炉博物馆和冬奥组委会;南有群明湖和滑雪大跳台以及首钢大桥[8](图1、图2)。
首钢三高炉博物馆夜景以火红色的照明激发了炼钢生产、“激情燃烧岁月”的相关联想;大跳台旁的三座冷却塔是动态投影的极佳载体,直观展现着冬季运动、首钢等核心主题;首钢大桥上也直接挂上了发光的奥运五环。这些夜景视觉第一梯队,就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是“一夜鱼龙舞”,而被环绕其中的六工汇,则需要于夜景中塑造“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六工汇的灯光载体主要由商业、办公、五一剧场、工业遗存构筑物组成,夜景规划中从表、里、内核三个层次实践视觉符号触发场所记忆,引发共情与联想的策略。
4.1 表层:统一照明手法提炼建筑构造特征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发展更替的一部分,代表了城市产业一个时代的印记,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在建筑形体、材料质感、窗墙比例上都有着显著的特征(图3),是以视觉语言激活历史记忆的触发点。在灯光表达上抓住这些视觉特征进行照明布置是夜间场景营造的第一步。
提炼建筑特征,凝练为简单的灯光语言,以光的塑造引导人们的观察重点。在六工汇的夜景体系中,典型的厂房样式被概括为基础结构、屋顶轮廓、窗墙体系三大部分,对应的照明系统设置为形体照明、重点照明、功能照明等(图4)。
统一的视觉语言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地读取出夜景的群体联系,同时统一的照明手法下建筑个体因为历史沉淀带来不同程度上的缺损和斑驳痕迹反而被放大突显出来,增添了场所的厚重感(图5)。
图3 六工汇建筑特征剪影
图4 照明系统
图5 典型厂房的建筑夜景
图6 冷却塔与五一剧场的建筑夜景
4.2 里层:室内外灯光对比体现时间带来的变化
曾经的工业厂房被新的业态所替代,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就是从室内透出来的灯光,简洁质朴的室外灯光与明亮现代的室内灯光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着过去与现在交融的城市更新主旋律(图6)。
4.3 内核:体现精神气质
六工汇建筑的亮度组织,以三高炉、大跳台等重点建筑为第一视觉梯度,控制地块内建筑及构筑物的照明分布和亮度数据,形成明暗有序的光环境空间。六工汇地块内的冷却塔,仅在主要展示面做局部泛光照明,且设计阶段中心高亮区的照度目标设定在了30lx(图7),与三高炉博物馆的照明形成有梯度的呼应关系(图8)。
建筑低区以2700K~3000K的暖黄光为基础光色隐喻当年炼钢时火热的场景。高区外立面灯光逐渐稀疏,室内灯光亮起时,一片新旧交融的场景,而室内灯光关闭时呈现出的寂寥感则代表着曾经的“离开”(图9)。
图7 冷却塔照度计算
图8 1-三高炉博物馆,2-冷却塔
图9 遗存建筑与办公建筑的夜景效果图
明暗对比:在视觉第一梯度夜景采用了高亮度、高饱和度彩色光,动态灯光等诸多手法的前提下,六工汇夜景多以明暗对比来形成局部视觉张力,营造场所氛围感(图10)。
“大颗粒度”:多以向上投射式的照明为主,没有去刻意地回避因被照面表皮的斑驳凹凸及粗犷外形所产生的大量阴影,视觉上呈现出生猛的质感(图11)。
图10 遗存建筑的夜景
图11 遗存建筑与办公建筑的夜景
图12 商业MALL、景观公园夜景
图13 五一剧场夜景(表1)
表1 亮度数据 cd/m2
灯具中LED硬条灯3514m,LED地埋灯686套,LED投光灯327套,LED筒灯1158套,壁灯12套,窗台灯16套(表2)。
表2 灯具参数
照明设计中节能措施:
(1)产品选择节能产品,采用LEDCOB灯具,灯具光效要求达到851m/W以上,从设备选择上达到节能控制。
(2)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斟酌衡量每个区域的照度水平,风格对比:在六工汇大片的工业风照明设计中,穿插着现代气息浓厚的商业MALL和景观公园(图12),夜景中同样也延续了这种视觉上的风格碰撞,使用高亮度的线性照明,结合彩色光和中兴白光与周围的低色温投射式照明形成了对话。
白天从入口到室内,照度由强到弱逐渐过渡。室内区域维持较低合适的照度水平,从而避免采用大功率灯具。
(3)通过智能系统,在白天、傍晚、深夜等时段及人流不多的状况,合适地控制灯具亮度,既调节照明氛围,又达到了节能目的(图13)。
(4)采用高显色LED灯具,要求Ra大于90,R9要求达到70以上,很好地还原肤色及内装色彩,营造了舒适满意的灯光氛围。
(5)灯具采用暗光反射器加防眩格栅,进一步地控制了眩光,使人们感受不到灯具的存在。
安全措施:
(1)所有照明设备选用具有3C及RoHS认证产品,确保不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
(2)电气系统符合规范,具有短路、过载、漏电等保护功能。
首钢见证了中国重工业在抗争腐朽与侵略中诞生,在艰苦卓绝中成长,凭借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一步步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样有珍贵价值的工业遗产更新与织补,对建设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首钢六工汇灯光夜景的拆解分析,探讨以设计形式、视觉联想等策略,在大众潜在的共同审美意识下,间接地完成夜景精神塑造的可行性,以期为历史文化建筑,尤其是工业历史遗产的再开发提供更多的思路。
(首钢六工汇项目(又名冬奥广场项目)获得中国照明学会举办的第十七届中照奖二等奖)
图表来源:
图1 百度卫星地图+百度图片;
图2~图3、表1~表2 麦索照明设计提供。
参考文献:
[1]首钢集团:企业文化体系[EB/OL].(2017-03-2)[2022-08-16].https://shougang.com.cn
[2]孙兆杰,赵雅荣,谷岩.工业遗存的场所精神发掘及优势分析[J].工业建筑,2017(01):87-89.
[3]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孙莹,曲翠萃,孙至喆,等.“双碳”视野下首钢工业遗产文化资本保护利用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22,(03):28-35.
[5]江婧怡.首钢园:工业遗产如何被城市重新接纳|北京观察[EB/OL].(2021-03-22)[2022-08-16].https://zhuanlan.zhihu.com/p/358928866.
[6]张翼飞.场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传承:以沈阳市204地区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04):167-169.
[7]首钢园工业区:从“火”到“冰”的升华!腾讯新闻[EB/OL].(2022)[2022-08-16]. https://new.qq.com/rain/a/20220211A08X7I00.
[8]首钢基金联手铁狮门:打造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预计冬奥会时亮相|冬奥会.新浪[引用日期2020-05-18] https://baike.baidu.com/item/六工汇/50135939#reference-[1]-25584055-wrap.
来源:《中外建筑》